校友唐隽返校讲座 从大一到大厂:海外岗位与年薪百万成长指南
为拓宽2026届毕业生就业渠道,把握优质就业岗位,落实推进就业相关工作,国际关系学院辅导员王一丹老师邀请优秀校友唐隽回访母校。2025年9月11日,唐隽进行“从大一到大厂:海外岗位与年薪百万成长指南”主题分享会,通过理论讲解、案例拆解、互动问答等形式,为在场同学搭建起一座连接校园择业与社会实战的桥梁。王一丹老师主持了本次分享会,国际关系学院党总支书记马驭骅出席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马驭骅书记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和新使命,高校毕业生就业则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不少地方存在着“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的情况,这也揭示了供需信息匹配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学院依托校友资源搭建人脉网络,创设对接通道,将毕业生求职人群与各类用人单位联系起来,实现精准匹配供需,推动岗位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随后,唐隽结合自身经历指出,企业看重实践能力,就业前广泛实习可以更快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实战能力。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他提出要勇于打破信息差和思维定式,关注市场需求流动趋势。在专业领域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竞赛、实习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内卷”环境中,打造自己的独特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让信念的“愿力”大于现实的“阻力”。
王一丹老师在总结中建议同学们提前进行职业探索,提升沟通与实践能力,要勇于摆脱路径依赖,拒绝在职业选择上的“孤注一掷”。此外,她也强调:“人生的路不止一条,留学、外派、创业都是可选择的方向,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主动规划。”
此次讲座拓宽了国际关系学院学子在就业领域的前沿视野,也搭建了校企联动的沟通平台,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与工作实践提供了宝贵指导。未来,国际关系学院将持续创新理论与实践教育结合模式,深化校企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校友“传帮带”的积极作用,从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多维度赋能,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