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教学的困惑

时间: 2015-12-01     浏览次数: 

教学的困惑

文章作者: 点击数:339 更新时间:2015-8-11 16:07:48


国际关系学院高年级教研室于2015年4月10日下午5:00—6:00点在B511召开主题为“高低年级教学的纵向衔接、高年级各课程的横向分工与合作、提高教学力和学习力、突显分层教学效果”的教学研讨会议。会议由高年级教研室主任李淑蓉主持、各任课教师参加、院学术委员会成员督导。

研讨会议分四个步骤:1. 任课教师代表在研讨主题的框架下就所教授课程进行三分钟的发言;2. 教研室各教师展开讨论;3. 学术委员会专家发言点评;4. 研讨会主持人总结。

李彭湃和赫英川老师首先代表《外事口译》组老师发言,提出口译教学的困惑,即学生的口译能力参差不齐,对口译课的反映分歧很大,有的学生口译学习极富热情,有的学生甚至无力张嘴应对口译课堂训练而对口译学习了无兴趣。基于这一困惑,李老师提出口译课分层教学的设想,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兴趣和学业规划的需求设计区别性的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学习评价体系,达到不浪费口译课堂时间和资源的目的,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同时还建议外事口笔译与外交学、国际政治等课程实行横向结合与分工,进行专题设计教学,共同促进英语专业学生“译”的能力。《外事笔译》课代表王明树和谢仕波老师非常赞同口译课老师的发言和设想,认为有的学生缺乏提升笔译内力的基础,有必要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和灵活的评价体系。

邹理老师代表《高级英语》课程教师发言,认为《高级英语》课程应当与高年级其它课程横向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理解和思辨能力,结合考研、出国等学业规划强化学生学术摘要和评论的写作;实行语篇教学,结合课程文本,教授文体风格特征,实现与写作和翻译课程的互动。邹老师同时也提出《高级英语》教学的困惑,即学生普遍缺乏低年级的基础支撑、学习疲劳及动力不足,使得上述构想的实施收效不是很明显,学生由于语法和句法基础薄弱普遍缺乏清楚得体地表达思想和进行思辨的能力,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差强人意。应当设计什么样适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学习疲劳的现象,邹理老师觉得大家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刘芳老师代表写作课程老师发言,指出写作课的困惑在于:纵向上看,学生基于低年级学习的阅读能力不强,从一二年级初级到三四年级高级写作的材料系统性及学生能力的阶段性区分不明显,学生心理上趋于应试;横向上,学生不能把其它课程所学融入写作,思维视野打不开,或者以网络抄袭应付作业任务。刘老师建议学科融合,任务设置围绕时政,与《读写》课配合,并要求学生遵循严谨的学术引用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代表发言之后经过各任课教师一番讨论,关于高年级教学的困惑,大家达成了共识:即学生英语语言基础参差不齐、英语语言内功严重不足、学习热情及内动力低迷。

学术委员会肖肃老师就此作了总结点评,指出:高年级教学要在国家标准“听、说、读、写、译”的总体要求下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选优培优;口笔译横向分工结合,理论知识输入与实用口笔译能力培养相结合;高年级的教学既要注意升华,避免我们的学生走出去顶多就像“一只猴子”的后果,同时也要扎实学生的基础,强化学生在诸如语音、朗读等方面的能力。肖老师建议,要解决上述教学的困惑,需要从学生的“新常态”出发,适当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制定教学方案时平行班也可以因班制宜,不同的班设置不同的要求、任务及评价标准;各课程任课教师要在学期开始之前拿出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和要布置给学生的大致任务,各课程任课教师要注意横向沟通与协作,了解相互的教学计划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调整,以缓解教师要求与学生需求和兴趣之间的矛盾,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与学的相长。

高年级教研室主任即会议主持人李淑蓉老师最后做了总结,重申学生在基础、内在语言能力及内在学习动力方面的不足,以及实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同时给各教研室主任下达后半期的教学计划汇总与协调任务。

此次研讨会提出了高年级教学的诸多困惑,也探讨了解决这些困惑的可能途径,对指导后半期的教学乃至今后的教学都不无裨益。


  • 023-65385619

  • sisusir@163.com

  •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