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新闻公告

隐喻与国家形象学生团队活动侧记

时间: 2020-11-18     浏览次数: 

隐喻与国家形象学生团队活动侧记

 

2020111019点整,国际关系学院王天翼教授和黄慧老师在博文楼国际关系学院实验室与同学们共同探讨2019年《经济学人》中与中国形象有关的隐喻及其映射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并对同学们已经进行的学习研究做出点评和指导,这是继2020529日王天翼教授开展题为《隐喻概念理论(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的专题讲座后的一个延续活动,调动了国际关系学院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对中国在国际形象中的关注。

会议伊始,各组组长作为代表,汇报已经展开的学习研究,并提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大家不能很好地区分拟人和隐喻的概念、对某些单词用法的理解不熟悉以至于不能判断是否存在隐喻意义、不确定习以为常的表达是否仍具有隐喻意义、根隐喻的逻辑分类不够清晰等问题。同时有组长建议可以加快学习研究的进度。

对以上问题,王天翼教授用生动形象的例子给同学们做出解答。在辨别拟人是不是隐喻的时候,可以归根到隐喻的概念——“to say one thing into another”。拟人(personification)实际上也是隐喻的一种方式,因为以人作为主体能够更加清楚地阐释事情的发生,因而用人代替无生命物体。此外,拟物也是常有的一种形式。重点在于如何分辨目标喻和始源喻。在对习以为常的表达中,不要忘记“Deadmetaphor”的存在,如铅笔头、火柴头、河口等,都是人影射到物的例子,这些虽然被我们熟知,但其仍是隐喻。对此,王天翼教授建议同学们可以去查本源义来探究其是否被引申化,但这种情况也存在隐喻的概念。关于喻体分类问题,王天翼教授建议同学们参考牛津字典对名词的分类来做出判断。

此外,王天翼教授建议同学们可以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提炼出概念隐喻,以此来推断西方媒体的隐喻思维倾向,并从中分析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报道中是如何体现的,用大家找到的例证和数据去证明预判。与此同时,王天翼教授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东西方在隐喻思维上的差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基于此选择一个中国主流媒体和一个西方主流媒体关于相同事件的报导,并进行对比研究。王天翼教授还和同学们讲授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和论文框架。短短一个小时里,同学们都获益匪浅。

黄慧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下一步学习研究的计划。黄慧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之后的学习研究过程中直接提炼出关于中国形象的隐喻,这样有利于减轻任务量的同时让研究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提出了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大方向分类的建议。

会议的最后,主持人黄慧老师再次表达了对王天翼教授的感谢和对同学们成果的期待,同时也鼓励同学们线下继续向王天翼教授请教相关学术问题。至此,此次会议圆满结束。

  • 023-65385619

  • sisusir@163.com

  •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