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文化走出去:批判思维与创意写作研讨会暨工作坊”在渝成功举办
2018年4月21日,第二届“中国文化走出去:批判思维与创新写作工作坊”在美丽的山城重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重庆大学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各地20多所高校的近100名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和工作坊。本届活动第一天以研讨会的形式,探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政策、策略与具体实践。接下来两天半的工作坊,主要围绕“学以致用”的原则,探索基于批判思维的外语创意写作研究,挖掘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潜力。
4月21日开幕式拉开了本次活动的帷幕。出席第一阶段研讨会的有中国翻译协会顾问、中国外文局原常务副局长郭晓勇、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兼外语学院院长郭惠民、党总支书记孙鹏、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重庆大学出版社社长易树平、副总编陈晓阳及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领导和来自国内20多所高校的专家与学者。开幕式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玉梅主持。
开幕式上,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董洪川首先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对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川外国际关系学院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介绍。他指出,高校外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应努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接着,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兼外语学院院长郭惠民指出,举办中国文化走出去研讨会符合新时代我国国家战略,开展更多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带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他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深入探讨,互相学习,贡献智慧。随后,重庆大学出版社社长易树平向与会嘉宾们介绍了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和发展思路,并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也要寻找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最后,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玉梅就本次会议主题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文化因何走出去?什么走出去?如何走出去?由此拉开了研讨会序幕。
![]() |
董洪川副校长致辞 |
![]() |
郭慧民副校长致辞 |
![]() |
易树平社长致辞 |
接着,研讨会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政策、策略与具体实践展开。郭晓勇以“漫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个问题”为题向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是首要,并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要讲中国故事、讲什么中国故事,怎么讲好中国故事。郭惠民做了题为“语言 vs.传播•思辨vs.创新—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改革探索的思考”讲座。他对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的历史发展、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做了简要介绍,并重点介绍了外语学院成立的英语写作中心、创办的第一届批判思维与创意写作工作坊以及为培养人才创设的创新实验班和提高研修班的基本情况。重庆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陈晓阳以“中国文化(出版)‘走出去’政策分析”为主题做了发言,她分析了“走出去”的背景及现状,进而提出了“走出去”的内涵及政策,并向与会学者分享了几个案例和几点建议。四川外国语大学黄慧做了题为“英文经典选读与批判思维·创意写作”的主题发言,她探讨了未来教育中知识的定义、教师身份的定位以及学习模式,并提出英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以她所教课程《英文经典选读》为例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意写作的训练。四川外国语大学陈丽萍教授以“批判思维与创意写作——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例”为题做主题发言,她以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例详细说明了学术研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解释了这一俗语中“自身硬”的语义指向问题。重庆交通大学李翠英就“故事里的事——议论文写作中故事的运用与功能分析”做了主题发言,她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类和语类关系的相关探讨出发进行创意写作教学实践,并指出怎样充分利用中国经典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意写作。研讨会中,与会代表与发言人互动,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 |
刘玉梅教授主持 |
![]() |
郭晓勇前司长演讲 |
接下来两天半的工作坊,主要围绕“学以致用”的原则,探索基于批判思维的外语创意写作研究,挖掘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潜力。国际关系学院梁晓晖教授以“创意写作:诗、画、文”做主题发言,她从诗、画、文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创新、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创新型学术论文等内容,并指出创意写作要构建反义词、进行类比对比的两种思维方式。四川外国语大学刘玉梅教授做了题为“专业建设的超学科动力——以英语、外交学、国际政治为例”的报告,她以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跨专业、超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际关系学院钱坤强副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写作:课程教学报告”、“C BOOK 封面故事创意写作”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写作必须要言之有物,切中主题,合理地设计篇章结构,并提出批判性写作要深挖思想、巧谋篇章、精雕语言、慎于思辨,并向与会学者展示了自己所教课程《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写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此外,他还向与会学者分享了C BOOK的封面故事以及该书的写作历程。国际关系学院王文华教授做了题为“怨柳文化溯源——中西文化对比及交流的词源学、文化学角度考察一例”的讲座,他从词源学、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了柳树这中西方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意义;在题为“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一个语言哲学的视角”的讲座中,从词源学角度考察了physis与on的关系,论证得出,斯多亚哲学作为一种physis与on的结合之路。四川外国语大学张庆副教授以《时事评论与写作》课为示范,与参会学者探讨了写作习惯培养与写作路径创新的授课心得,为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他要求学生每天进行daily writing,创立公众号平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英语作品,创建QQ群分享英文妙语等。四川外国语大学李盛茂副教授则以“非虚构写作: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为题做示范课,他则要求学生做free writing,即不要求题材、不规定内容、不关注拼写语法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感受即兴写作。国际关系学院杨丛与以“逻辑与修辞:英语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为题做了主题发言,她则以《双语环境下的逻辑与修辞》课程为例展示了如何进行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
![]() |
梁晓辉教授演讲 |
4月24日,为期三天半的批判思维与创新写作工作坊落下帷幕,闭幕式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庆主持。首先由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王文华教授致闭幕词,他对为期三天半的工作坊做了总结,并对与会的来自国内20多所高校的专家与学者表示了感谢,并希望与会学者都能够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最后,张庆致闭幕辞,他表示,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由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重庆大学出版社协办的第二届“中国文化走出去:批判思维与创新写作工作坊”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至此,研讨会与工作坊圆满落幕!
![]() |
集体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