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新闻 >

新闻公告

国际关系学院实践周系列活动之十四——高年级教研室会议

时间: 2017-11-21     浏览次数: 

高年级教研会

2017119日上午8:3010:00,国际关系学院高年级所有任课教师在山下博文楼实验室举行了实践周教研活动。教研会由高年级教研室主任杨红主持,陈敬贤和刘芳两位老师分别介绍大四外事笔译(2)和大三《时事评论与写作》两门课程的授课情况,之后与会老师评课讨论。

陈敬贤老师从大四学生翻译能力现状、课堂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布置和学生实践几个环节对《外事笔译》(2)的授课情况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大四学生的翻译能力依然不尽人意,双语转换迁移的能力差,学生的期望不一样,老师应该但很难在一堂课上兼顾各种学生的期望,但是对于学习兴趣高、有考研要求的学生要悉心指导。在大三已经学习一年翻译的基础上,大四的翻译课堂以汉译英为主。虽然英语专业八级不考英译汉,但是英译汉依然重要,英译汉的练习放到课后,由老师选取并整理成册15-16周的适合八级和考研水平的文本材料,每周课后一练。课堂讲解分三个层次,难一点的任务作为老师理论讲解,简单一点的任务作为问题学生课堂自由回答,难易程度适中的材料供学生课堂笔头翻译练习,每个环节老师和师生相互讨论,结合翻译理论与技巧确定较好的译文。陈老师特别强调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并运用学生的既有及新获知识,每次课安排两位学生做10-15分钟的课堂陈述,师生点评。课堂陈述可以是一个学生一个专题,也可以是几个学生合作一个专题系列。这种方式需要老师和学生都精心准备,既考验老师的能力,需要教师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也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旧知识得以联系,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

刘芳老师就大三写作谈了两个重点:一是课堂内容瘦身,二是学生课堂参与。她先回顾了在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反应不尽人意的问题,认为以前课堂围绕写作理论知识讲解、写作分阶段操作、教师和学生分享写作体验的方式并未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很低,上课不积极。刘老师继而重点介绍了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法:一次课有一个重心,一次课处理一个问题,先询问学生对写作的体验方式,例如课堂写作一个自然段,观察学生不同的写作情况,之后让学生阐述写作需要考虑的因素,做好写作的前期准备。涉及到真正的写作过程的时候,厘清自由写作和考试作文的差异,如自由写作不一定一次成型,有后续的修改阶段;考试作文需要一次成型,因此要求平时锻炼作文一次成型的能力。学生明白了写作之于现实的不同要求,参与写作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效果较好,师生都不至于迷茫与痛苦。关于学生参与,刘老师举例说明:让学生写中心句和主题句10分钟,之后给范文分析体会,给几种中心句和主题句让学生讨论并选择,阐述选择的理由,然后再修改学生之前写的中心句和主题句,课堂分享。该种模式的课堂活跃,学生与老师的经验得以分享。

两位老师发言之后,其他在座的老师给予肯定并提出质疑。在评课的过程中,大家达成共识: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不能忽略,毕竟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不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的话,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差强人意;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是既有的知识体系,由于现在的大多数学生基础不好,如果片面强调学生参与实践,特别是不注意优质语言的输入,学生的实践也会流于表面功夫,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有效知识输入与输出远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 023-65385619

  • sisusir@163.com

  •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9-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智能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