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莅临我校讲座
2017年11月21日晚7-9点,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特邀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梅德明教授来我校指导,在西区教学楼A2-1做了题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胜任力发展的国家外语能力规划与课程改革”的报告,报告由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玉梅教授主持,国际关系学院及其他院系和部门的上百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会议伊始,刘玉梅副院长首先表达了对梅德明教授及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并对梅德明教授做了简要介绍。
接下来近2个小时,梅德明教授从国际国内大形势出发,提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大趋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并以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为例提出了中国方案,阐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认知力向胜任力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梅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核心要旨,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在这一语境下,培养多语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因为语言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打开不同文化之门的钥匙,多语言的互通是实现“一带一路”的前提和基础,多语言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接着,梅教授从全球胜任力的目的和定义出发,指出全球胜任力比认知力更重要,因为前者旨在评估各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互相学习的能力,以及所需要的态度和价值观。他指出,全球胜任力是外语教育规划的新时代要求,要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认知能力走向成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随后,梅教授指出了如何进行外语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具体方法。他指出,如何培养和储备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跨文化品格、多语言能力的人才是中国外语教育界的时代课题,并从课程定义、课程改革、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等方面详细展示了如何培养这种人才。最后,梅教授还指出了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的重要意义,认为我们应该树立羊狼共舞的生态观,要重视语言数据,改善濒危语言的生态环境。此外,梅教授还与在座教师及学生分享了有关语言规划与政策、教育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课题。
随后,与会师生积极提问,梅教授都一一做了解答,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启发良多。
刘玉梅副院长用“高屋建瓴”、“落地生根”高度评价了梅德明教授的报告。她指出,报告从宏观上阐述了在新时代新语境下国家外语能力规划的紧迫性、必要性,还以英语课程改革为例从微观上阐述了从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从认知力向胜任力转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梅教授的报告对于我校国际关系学院跨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国际关系学院供稿
2017年11月27日
梅德明教授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楚天学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英语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教材审查英语学科组组长,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国际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主任,上海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外语口译证书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历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海外合作学院院长,教育部直属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主任。
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获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级精品教材奖、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名师奖、上海外国语大学育才奖等。
197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并留校任教,1982年获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留美奖学金攻读 TESL专业,次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奥伯尼分校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赴美宾州印第安那大学攻读“语言学与修辞学”专业博士学位并独立承担《大学写作》、《学术研究写作》、《东方文明》等课程的主讲,199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口译理论与教学、外语教学理论及课程建设与评价研究。学术成果1200多万字,著有《现代语言学》、《现代句法学》、《现代语言学简明教程》、《V′-域内词序及中心语方位性研究》、《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思想本质》、《高级口译教程》、《中级口译教程》、《口译进阶教程》、《口译技能教程》、《新编英语教程》、《综合英语教程》、《英语阅读教程》、《英语写作教程、《英语听力教程》、《汉英口译词典》、《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等专著、译著、教材、辞书40余部,主编国家级普通高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等规划教材10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