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之名,明德至善
——实践教学周之“英文经典赏析”活动
盛夏五月,歌乐山上,绿树在风中摇曳,夏花在阳光下开放,正是一年读书好时节。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英文经典赏析活动”应运而生,并于5月7日上午10点在一年级各班正式举行。本次活动旨在以阅读赏析英文经典著作为依托,培养学院低年级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并通过对经典文学的解读和赏析,巩固语言基础技能和提升人文素养,并为接下来的长远学习打下基础。
早晨,同学们早早来到教室,或是拿着稿子紧张地在踱步中练习;或是对着电脑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每一页PPT的细节;或是围在一起仔细地核对着活动的每个流程……每一个细节都流露着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重视和热情,与此同时这也体现了我们川外学子“团结、勤奋、严谨、求实”的作风。十点的钟声很快敲响,教室白板上已整整齐齐的躺着“英文经典赏析”几个大字,一切都已准备就绪。主持人伴着掌声缓缓走上讲台,活动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同学们开始了自己的表演。这时窗外的太阳似乎也好奇着我们的活动,悄悄把阳光洒进来,想必它也想听听同学们述说的故事。各班的展示都按照自己班的小组分配,一组一组的上台展示。
在这次活动中,比较多的小组选择的解读书目是The Mayor ofCasterbridge、Rebecca、Jane Eyre和The Hound of theBaskervilles。从同学们的介绍中,便可以得知,他们不像是初次阅读那样粗浅的了解了故事的情节,而是抛开了皮囊伸到骨骼似的去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和解读。作者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情节的巧妙设置或是疑点、主要人物的形象、文章的主旨,大抵依据这几点解析了文章。从TheMayor of Casterbridge中Henchard跌宕起伏的、极富戏剧性的一生,他们找到了人生的真谛“Happinessis just an occasional moment of sunlight in a long, dark life of pain”。或许,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或许并不是一场悲剧,毕竟有裂缝才能透进阳光。他们也注意到了巧妙地情节设计,是一次又一次的偶然性把原本脱离关系的人物命运又交织在了一起;在弥漫着恐怖和诡谲气氛的Rebecca中,他们发现了Rebecca实则是一个极端激进的女权主义代表者,同时以此为例进一步鲜明了我们对哥特式写作风格的了解;在悲惨又不失温情的JaneEyre中,他们发现作者以一种自传的方式,表达作者自身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或许这类似于中国古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同时也传达给人勇于与命运做斗争、坚持不懈的正能量;在充满悬疑侦探色彩的The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中,他们找出了一些悬念点,并有理有据的讲述了每一个悬念的作用,并总结出“邪终不胜正”的道理……他们神采飞扬、自信从容,完全做到脱稿演讲,即便中途有些卡壳,还是以微笑和即时的反应予以补救。制作精美的PPT和自然生动的讲解也相得益彰,老师们也无比认真地观看同学们的汇报,全程都拿着笔,对同学们的演示做好记录。
当同学们的展示环节画上句号后,到了老师点评和评选“最佳团队”的时刻。首先,老师们肯定了我们每一位参与同学,对同学们的优点和进步给予了鼓励和肯定。其次,老师们本着对同学们的希冀,真诚且耐心地针对每一组同学指出了一些缺点,并细心地针对同学们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还分享了一些演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一些实际技巧。经过老师各个方面的衡量,最终在每个班级中产生了一个“最佳团体”,本次活动就此成功落下了帷幕。
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这是一次胆量的历练。这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同学们赏析经典文学的能力,更让同学们从阅读中汲取养分:感受真、善、美;体悟人生道理;掌握文学知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道路上不断前行,以经典之名,明德至善。
(供稿人:17级5班罗梦兰)